刚刚过去的7月,一路飙升的全球米价又站上一个新的高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近日公布的数据,7月份全球大米价格指数环比上涨2.8%,至129.7点,是近12年来最高水平。亚洲米价更是攀升至近15年来最高点。
极端天气频发、稻米大国限制出口等被认为是米价高企背后的推手。那么,这波米价上涨何时将是终点?又带来哪些影响和关于粮食危机应对的思考?
为何一飞冲天
从一波新出炉的数据中,多少能体会到什么叫米贵如珠。
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7月,全球米价指数同比上涨19.7%,至129.7点,创下2011年9月以来最高纪录。亚洲大米价格更是蹿升至近15年来最高水平。
近一年来,全球大米市场价格已上涨15%—20%。
米价怎么会坐上火箭,一飞冲天?
分析人士认为,极端天气以及厄尔尼诺现象是推升米价的重要燃料。
根据路透社的数据,随着厄尔尼诺的发展,出口米价不断攀高。印度大米出口价格涨至5年来新高,泰国和越南涨至两年来新高。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并不局限于一个国家,它影响了几乎所有大米生产国的产量。”农产品供应商奥兰集团负责印度大米业务的副总裁尼廷·古普塔说。比如,世界第二大稻米出口国泰国面临干旱威胁,越南的夏秋收成则因降雨而受冲击。在巴基斯坦,2022年的灾难性洪水冲走大部分农作物。
印度也因干旱等异常天气导致稻米减产,被迫在上月祭出大米出口禁令,以平抑国内物价,保障市场供应。
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指出,印度上月大米出口禁令、厄尔尼诺现象等恶劣天气的潜在影响等等,加剧了对全球大米供应的担忧,进一步推高大米价格。
印度作为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占全球出口40%以上,去年出口约5600万吨,它收紧“米袋子”,世界不少国家可能要跟着挨饿。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认为,厄尔尼诺现象、近期频发的洪水自然会造成稻作区一定程度的减产,但是7月米价上涨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一些国家的出口限制。以大米出口量占世界40%以上的印度为代表,它为保障国内市场供应发布出口禁令,随后俄罗斯、阿联酋相继对大米出口进行“加码”。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表示,印度是大米生产和出口大国,耕地占全球十分之一。其国内粮食出现减产,同时又颁布出口禁令,势必对米价产生很大影响。
雪上加霜的是,印度上月限制大米出口时机不佳。全球粮食市场已经因极端天气和上月俄乌运粮协议中止而陷入困境。
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称,受乌克兰出口不确定性的影响,7月国际小麦价格上涨1.6%,这是9个月来首次环比上涨。
张军还指出,米价高企一定程度也是全球贸易收缩的结果。
张军注意到一个变化,新冠疫情暴发后,对于贸易,大多数国家正在调整战略思维:全球化思维在后退,自给自足思维在抬头。大多数国家更多优先考虑本国安全,包括粮食安全,这被放在首要位置,并想减少对贸易的依赖,而不是像过去以出口为优先,期待通过贸易解决问题。
“这一变化在客观上导致全球粮食贸易收缩,并传导至国际粮价出现波动。”
并非“体系上涨”
大米价格在十多年来的高位徘徊,这条价格曲线会否继续上行?
分析人士认为,未来走势或将取决于一些关键因素。
首先是气候因素。
“未来几个月,米价走势将取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荷兰合作银行食品和农业综合企业研究高级分析师奥斯卡·查克拉说。
新加坡马来亚银行投资银行集团高级经济学家蔡学彬(音译)也认为,最大的风险是厄尔尼诺现象和气候变化是否会扰乱农业生产并推高整体食品通胀水平。
其次是政策因素。
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亚洲区域负责人萨玛伦杜·莫汉蒂表示,如果进口国试图囤积大米,以确保国内粮食安全,而出口国又实施出口限制,那么米价可能还会走高。
查克拉预计,8月米价指数将高于7月。
哈佛大学名誉教授彼得·蒂默判断,未来6至12个月,大米价格可能进一步攀升。
对于这波米价上涨,胡冰川却认为不必过分紧张,一年之内价格料将回落。
他将本次上涨称之为“技术波动”,而非“体系上涨”。之前乌克兰危机推动食品和能源上涨,属于“体系上涨”。但这次发生变化的主要是大米供求关系,其他食物价格比较稳定,属于“阶段性上涨”。
“宏观来说,稻米市场也是趋于稳定的。全球稻米总产量5亿多吨,其中贸易量只有5000万吨,也就是说水稻大都自己生产。”胡冰川说,当西方国家以小麦为食时,吃大米的人主要聚集在亚洲,而这里同时也是水稻主要产区。较短的运输半径,加上自给自足的状态,且稻米价格上涨会刺激其他国家投入增产,大米价格自然就会回落。
“全球粮价的高位状态最长不会超过2024年。”胡冰川说。
张军表示,若从全球粮食供求关系、农业生产率日益提升的角度看,保证粮食供应没有问题,维持相对平稳的价格也可以做到。即便是气候因素使粮食减产也只是短期影响。
“不过,对全球粮价来说,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长期影响。”张军说,如果各国都把粮食安全放在第一位,希望减少对贸易的依赖,主要产粮国又限制出口,从而导致贸易进一步收缩,再叠加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或许会给粮价上涨创造空间,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处于高位。
至于全球米价高企对中国会产生何种影响,张军认为影响不会很大,无须焦虑。
“中国向来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强调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并为此采取系统政策和措施保证粮食自给率。”张军说,包括确保耕地不能减少,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全国搞粮食主产区政策,规定主产区必须种粮食;政策上为粮农提供支持,给予国家补贴,等等。因此,整个供求关系不会出现较大波动。今年虽然遭遇极端特殊天气,北方遇特大暴雨引发洪水,但是,中国粮食有较大库存量,如果洪水对粮价有冲击,会考虑动用库存来冲销部分影响。
影响粮食分配
民以食为天,全球约有一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米价高企的潜在影响受到各方关注。
彭博社指出,米价飙升将加剧通胀压力,推高食品价格,对亚洲和非洲等以大米为主食的欠发达国家及贫困家庭来说,食品成本将变得更高。
张军担心,部分依赖粮食进口的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经济体可能会受到米价上涨的较大冲击,并且拖累经济复苏,甚至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在强调本次米价上涨为“正常”“可控”的同时,胡冰川也指出几点影响。
第一,改变一些地区的食物消费结构。对于十分依赖大米进口的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当人们买不起时,就会减少大米消费量,食物消费结构从而发生变化。
第二,增加第三世界国家的财务负担。如果一个国家存在严重的人地资源矛盾,并高度依赖贸易,当遭遇供需资源不匹配等问题时,就会首先裸露在风险之中。一旦农业通胀卷土重来,受影响最大的无疑是那些经济凋敝且严重依赖粮食进口的非洲等地的新兴市场国家。
还有分析指出,当前全球粮食危机和全球粮食分配不均衡密不可分,粮食资源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存在巨大落差。
对此,胡冰川直言:“粮食危机和分配相关,价格上涨也确实会恶化国际粮食分配。任何价格的上涨只会让穷人更穷。”
针对粮价担忧,有媒体呼吁国际粮食援助,但胡冰川表示国际组织的能力是有限的。
在基建条件十分恶劣的非洲地区,从西非某港口到内陆200公里的路如同天堑,不可逾越,大大降低发达国家的市场触达和价值实现。不如将重心转移至修路造桥,搞基础设施建设,在当地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特色高效的产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经验是可以为世界所借鉴的。”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