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为了遏制通胀,全球央行在2022年开启了几十年来最激进的货币紧缩进程。如今,伴随着利率急剧攀升、通胀数据相对放缓以及快速加息引发的欧美银行业危机等副作用显现,各国决策者在抉择利率何时见顶以及应该达到怎样的峰值水平时都不得不加倍小心。他们在最新的利率会议上不约而同地摒弃了早先大幅激进的加息立场,不仅加息幅度更趋温和,相关的政策表态也显得小心翼翼。随着美国经济年内衰退预期拉升,全球主要央行的紧缩周期正在步入尾声。
欧洲央行5月如期加息25个基点,将存款机制利率上调至3.25%。在此之前,欧洲央行已连续3次大幅加息50个基点。欧洲央行放缓了紧缩步伐,但同时暗示仍将继续加息。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表示,在利率达到足以限制通胀回到2%的目标水平之前,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但大部分经济学家表示,欧洲央行本轮史无前例的加息周期正在接近尾声。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多家华尔街银行预计,欧洲央行未来还会加息两次,每次各加息25个基点,最终将把存款机制利率提高至3.75%。荷兰银行和德国商业银行则认为,欧洲央行只会再加息一次。
美联储在5月议息会议的会后声明中则暗示此后将暂停加息。会后声明的利率指引删除了“预计可能适合增加紧缩”的说辞,这成为市场认为这是本轮加息周期最后一次操作的重要原因之一。会后声明还讨论了银行监管的问题,强调银行业情况总体改善和银行系统稳健性;表示金融系统对于家庭和企业的信贷环境、经济活动、招聘和通胀造成压力,而这些影响的程度是不确定的;向市场传递“美联储将吸取教训,并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的决心。对于通胀的描述,会后声明仍然相对谨慎,重申通胀保持高位,通胀率回落至2%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好的迹象是“长期通货膨胀预期已经相对可控”。
分析人士表示,全球央行从去年起为对抗通胀持续紧缩货币政策。但去年以来,一方面,欧美等多国通胀数据自最高点滑落,随着欧美劳动力市场逐渐减弱,使得通胀迅猛上升势头被压抑;另一方面,激进加息对欧美经济的副作用逐渐显现,银行在提供信贷时比以前更加谨慎小心,将间接导致经济成长速度放缓,这些都预示全球央行加息步入尾声。自硅谷银行倒闭触发欧美银行业危机以来,欧美银行业仍是“风雨”不断。继美国第一共和银行陷入危机之后,美国监管机构当地时间5月1日表示,已接管第一共和银行,并同意将该银行出售给摩根大通,但这并未平息投资者对美国银行业的担忧情绪。随后,美国多家区域性银行股价再次出现暴跌:太平洋西部银行股价一度暴跌超过50%,美国西部联盟银行和第一地平线银行股价也曾下跌30%之上。与此同时,欧美决策者在本轮银行业危机中实施救助举措上的迅速反应,传导出其正极力缓解金融体系的过度收缩给实体经济带来的剧烈冲击。虽然其不得不施加限制性的经济政策以抑制通胀,防止发生恶性通胀,但已经摒弃之前的激进做法,更希望通过“渐进式紧缩”和“缓慢去杠杆”来逐步压制通胀,使其回落到较为合理的水平。
从国际大宗商品来看,4月中下旬呈现下行势头。其背后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在美国4月通胀预期反扑的背景下,继续加息的预期和美国银行业危机打压宏观情绪——打压了对于美元流动性敏感的原油和有色金属等国际品种;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基本面尤其是房地产景气度经过一季度的反弹后在4月份有明显回落——这打压了黑色系商品。因此,国际大宗商品4月份出现了普遍的调整,而贵金属震荡偏强的格局仍在延续。分析人士表示,短期来看,需关注4月份大宗商品价格会否持续回落,如若持续下滑将有利于美国通胀数据进一步走弱。与此同时,能源供给、美国债务上限问题、欧美银行业危机等仍将给全球利率走势带来变数。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