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研究显示,化石燃料燃烧是引起全球氧浓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全球变暖背景下,光合作用产氧增加不显著全球变暖背景下,光合作用产氧增加不显著;全球氧气收支缺口将进一步扩大,氧气浓度降加速下滑。”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建平在第四届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

7月12日至22日,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科院”)主办的第四届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青海师范大学举办。

据黄建平介绍,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氧循环是影响地球宜居性的重要因素,对氧循环的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领域的学科前沿,也关乎人类命运。科学界密切关注人类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以及碳循环过程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然而地球系统中氧循环的变化却较少受到人们的关注。大气中二氧化碳快速上升的同时,氧气浓度下降的速度是二氧化碳上升速度的二倍左右,氧气浓度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

科学研究显示,海拔、温度、植被覆盖对青藏高原氧含量贡献分别为46.89%、31.57%、3.2%。因此,青藏高原变暖与当地人均预期寿命呈正相关,由于氧气浓度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未来变暖情景下,青藏高原将会更加宜居。

黄建平说,根据模型结果,即使目前停止了二氧化碳排放并因此大幅阻止了全球变暖,深海地区也将因此失去其含氧量的10%以上。因此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海洋“缺氧”问题已经出现,并且随着时间推移日益严重。氧气从海洋“逃逸”到大气是溶解氧下降的直接原因,背后机理为升温造成的溶解度与环流的变化。阻止海洋氧下降已经刻不容缓,需要人类采取实际行动。同时陆地生态系统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气氧气最主要的来源,产氧占比超过90%,因此陆地产氧对于气候变化以及对温室气体增加的响应需要被重视。

“地球系统各个圈层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碳与氧在维持地球系统长期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黄建平说,“虽然目前的氧气浓度下降尚未对人类健康造成显著的威胁,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呼吸的空气正悄然间发生巨大的变化,人类正在无情地消耗地球几十亿年进化过程中所累积的氧气,这些变化终将威胁人类的生存,应引起科学界高度重视,并尽快拟定应对方案。”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