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句话在年轻人当中很流行:“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但如果把这句话放到大学校园里,难过程度起码翻倍:大学才四年,疫情占三年!
疫情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大学校园尤其受到影响。要毕业的大学生工作找得怎么样了?不毕业,这学上得怎么样?
三月下旬,各大高校便开始了研究生复试。每一位通过了初试选拔的考生,都期待能迈进心仪的高校、完成最后的复试、奔赴学习生涯的下一站。然而,今春一场波及28省份的疫情,让这场需要考生跨区域流动的复试变得困难。
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登峰:在保障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我们还是要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实现面试。今年还会按照这样一个原则,能进行线下面试就线下面试,受疫情影响不能线下面试,就采取在线面试的方式。
线上复试在保证疫情防控的同时,做到了复试不推迟,但却在技术保障、考试公平性、考生心理调适上又面临新的挑战。近期,北京、上海、武汉、南京等地的大学陆续发布了线上复试方案。其中,今年决定采用线上复试的南京师范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两所高校,本周都在为此次复试做最后的准备。
为了确保线上复试的公平性和严肃性,签订诚信书、加强人脸核验、采用双机位拍摄,都成了多所高校预防线上作弊的标配。在如此严格的限制下,复试地点的选择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复试地点网速快不快、环境舒不舒适,都成了考生关注的问题。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的考生除了可以选择在宿舍复试外,还有学校专门提供的适宜场地供考生选择。
保障考试的公平性、做好突发故障的处置、让考生发挥出最佳水平,这场没有因疫情而停摆的考试已经到来,即便采用了线上的形式,也在努力确保其公平选才的功能不打折扣。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王华:研究生考试是属于国家级的大型考试,从整个对考生,对社会,以及对各个方面的相关要求来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疫情之后,在社交平台上有这样一个话题:没有疫情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有一位同学的留言很扎心:从来没体验过!
的确,大学绝不仅仅是上课、去图书馆,还包括各种讲座、演出,与社会更密切地交流。但疫情之下这种丰富性在校园里迅速减弱甚至消失。在本轮疫情中,吉林市、长春市的很多高校就因为封闭管理,学生们只能在宿舍里上网课,这该是一种怎样的大学生活?
本周一,感染者数量仍在高位增长的吉林市,开始实行全域静态管理。而早在上周,吉林市各高校已经进入了静态管理状态,当地高校聚集性疫情的出现,让市内高校的防控形势骤然紧张。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王艺儒:学校也给我们讲了这次疫情的严峻性,陆陆续续老师和导员就在学校跟我们在一块住。上课也是正常上的,跟平常的课表是一样的。
停课不停学,老师在家里讲课,同学们在宿舍里听课。上网课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活动范围的限制,挡不住学生们自娱自乐的创意无限。喜欢拍摄的王艺儒请舍友当起临时演员,记录封闭状态下大学生的一天,视频走红校园。有的同学还拍摄抗原检测的过程,制作成风趣幽默的短视频。
作为在本轮疫情中开始应用的检测方法,抗原检测操作方便,15分钟就能得到结果。它虽然不能代替核酸检测,但有利于提高“早发现”的能力。从上周开始,抗原检测已经在吉林市高校内全面铺开,王艺儒和全体老师同学每天必须进行一次检测。
3月份以来,本土疫情已波及28个省份。近期,山东、辽宁、上海等地也宣布高校实行封闭管理。这些地区的高校学生大多还可以走出宿舍,在校内正常学习与生活。
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登峰:最近教育系统关于疫情防控的统一部署里面,提到有一句话,出现疫情的地区,属地的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进行20%的核酸检测,加强校门管理、加强健康观测等等这些都是要做的。如果出现了疫情,甚至有的高校也有了疫情,但是这所高校并没有出现疫情,那么只要是做好校门的管理,校内其他场所应该还是可以自由去。
冬去春来,清明假期即将到来。高校师生们将如何度过清明假期?在王登峰看来,还要根据疫情防控的形势的变化最终确定。
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登峰:今年的清明节可能也正是赶上这轮疫情还没有到最后收尾的阶段。按照疫情防控的形势和各地的实际情况,再来看清明节这个假期能不能离开校园,能不能到外面去旅游等。
目前的疫情状况让要毕业的大学生感到压力山大,其他的同学还可以等,但是快毕业了,找工作没法等。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1000万,将达到1076万人,比上一年多了将近170万人。
最最难的就业季,偏偏遇上进入到第三个年头的疫情,实习、面试、去招聘会都变得难上加难。本周二,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把书记、校长访企业开拓岗位促就业专项行动纳入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整体部署,校领导要亲自抓,带好头,做示范,要求每所新建高校书记、校长拜访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少于100家,学生难,校长书记也轻松不了,只有办实事,才能有实际的效果。
王同学是北京朝阳区一所高校即将面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不久前,刚结束在上海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实习。
因为所租的房子位于上海一处重点筛查区域,即便随申码是绿码,她的北京健康宝还是出现弹窗。结合北京市和学校的防疫政策,她目前只能留在上海,不能返校。
二〇二二届硕士毕业生王同学:实习这件事情给我带来最大的感受是,仍然是一个在试错和提前进入职场的体验的过程。我是从去年十月份到今年三月份开始实习的,今年也是受疫情的影响,包括毕业生数量可能比较多,找工作是一个比较艰难的状态,所以单位那边可能会要求说你提前来实习,看看我们是不是真正匹配。
实习期满,王同学没有继续留在上海公司,想通过学校春招给自己更多的可能。但因受到疫情的影响,身在上海的她,还在等待可以返回北京学校的政策。截至目前,所有关于毕业论文和招聘的准备工作,只能挪在线上进行。
二〇二二届硕士毕业生王同学:(受疫情影响)我会明显感觉到不会像以前一样招那么多人,当然考核更加严格,每一个人力都要用到刀刃上。这些单位按照以前的经验,都会组织线下的笔试和线下的面试,但是受到疫情的影响,所以大部分单位给到的反馈就是我们还不确定面试和笔试的形式,有一些单位已经转移到了线上。
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登峰:因为疫情的原因,实习有的情况下可能没法实现。找工作,要离开校门到人家单位也受到了限制,另外用人单位要到校园里招聘也会受到影响。我们采用各种措施,其中主要的,就是通过简化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的流程,我们一方面提供在线的更多机会,可以同时组织很多的线上的交流,同时在特殊情况下也要考虑到学生找工作的需求,尽最大可能保障他们的需求。
两年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影响,就业形势愈发变得复杂与苛刻。上周三,人社部、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通知,部署启动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进一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六天后的本周二,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要求全国高校书记校长,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
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登峰:这次疫情对所有的人来讲都是新的课题,我们要调整我们的生活方式,调整我们的工作状态,我们的学习的状态,还有与人交往的方式。这应该算是一种人生无法抗拒的现实,“躺平”是一种态度,另外一种就是过好每一天。希望我们大学生朋友们能够放平心态,能够客观去应对和面对我们当前所面临疫情防控具体形势,把克服困难的过程,作为不断提升自我的非常重要的来源。
做好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保持就业形势稳定,在未来,还需要教育部门、企业等多方共同发力。既为毕业生创造良好就业环境,还要关照他们职业发展的合理预期和关切,从供需两端多方面、多渠道提供支撑,为毕业生们实现就业,搭建起更广阔的舞台。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