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因疫情开始实施无限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进而引发此轮全球通胀。随着经济复苏稳固和通胀压力增大,美联储于去年11月份开始缩债,从今年3月份开始加息,5月份将启动缩表。全球货币政策转向,全球通胀何去何从?
通胀归根结底是货币现象,是货币超发的结果。美联储货币政策对全球流动性起到决定性作用,本轮全球通胀很大因素也是拜美国货币大放水所赐,再叠加疫情导致的全球供应失序和供需失衡,致使全球通胀肆虐。
本来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会对全球中长期通胀形成压制。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全球疫情缓和,国际大宗商品开始逐步恢复正常供求平衡,价格也出现回落迹象。但是今年2月下旬爆发的地缘政治冲突,再次破坏了国际大宗商品尤其是能源的供求关系。出于对供应的担忧,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在高位持续飙升,欧洲的天然气价格创下历史纪录,国际小麦价格上涨约40%……作为全球原材料价格晴雨表的标准普尔GSCI指数处于自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当然,货币政策存在滞后,不能应对短期价格上涨,尤其是加息不可能解决全球供需错配问题,紧缩的货币政策只是在理想状态下确保物价不会长期持续高增长。但从此轮全球通胀的表现来看,不能完全怪罪货币政策,全球通胀的逻辑似乎有重置的可能。
全球产业链重构推升全球通胀。全球供应链中断和全球物流阻断是短时现象,全球供应链危机虽然预计在2022年底缓解,甚至要到2023年才能得到恢复。但问题的核心是,现在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这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伤害才是最本质的。根据权威机构预测,2022年全球跨国投资难以快速增长,全球产业链重构呈现近岸化、本土化、区域化趋势。而且,由于美国出于遏制中国的目的,这种趋势会愈演愈烈,乃至成为一种战略方向。全球产业链不再基于全球合理分工的理论,而是让位于意识形态和国际政治,这势必增加全球生产成本,并极大地推升全球物价。
全球竞争格局变化抬高全球物价。原来的全球竞争格局是上游寡头垄断,虽然不是充分竞争,也有寡头竞争,中下游市场是充分竞争格局,市场的充分竞争会对物价形成遏制,再加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其低成本制造进一步压低了产品价格。而现在,上游原材料的垄断程度进一步集中,中游的生产企业也有寡头垄断趋势。原来是上游原材料涨价,中下游企业不涨价或很少涨价,现在中游也成为寡头垄断,不但不会吸收上游的成本上涨,甚至会利用寡头垄断地位趁机涨价,从而导致下游的中小微企业举步维艰。物价的传导机制变了,进一步推升了物价。
至此,全世界人民想知道,如果全球通胀的底层逻辑发生了变化,那传统货币政策治理通胀的效果何在?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