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届广交会将于10月15日至19日线上线下融合举办。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打通外贸“毛细血管”到开启外贸高质量建设,从改革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依托展馆到线上线下融合办展,65年来,广交会见证了中国外贸的蓬勃发展以及中国制造的悄然崛起与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
即日起,羊城晚报将推出“广交世界互利天下”系列报道,聚焦广交会首次线上线下融合办展的新气象、新风貌,对话见证广交会发展的老面孔与新客人,洞察中国外经贸发展新趋势,敬请垂注。
65载春秋,129届辉煌,被海内外商家喻为“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的广交会已经成为全球客商眼中的“金字招牌”,为世界经贸交流搭建出互利共赢的平台。当第130届广交会即将召开之际,让我们凝视这组数据:
3000多倍——在广交会举办的65年间,中国外贸随之快速蓬勃发展。1957年—202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长了3000多倍,跃居世界第一贸易大国;
1.4万亿美元——广交会自创办以来,累计出口成交额超过1.4万亿美元,它在各个时期都是中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渠道;
4次——历史上,广交会曾经4次迁址,从中苏友好大厦,到侨光路、起义路、流花路展馆,再到如今的琶洲展馆,在场馆的变迁之中,浓缩着一部中国外贸出口史和中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的发展史。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65年间,无数中国商品通过广交会走出去,让世界认识了中国这座“世界工厂”,而世界也通过广交会走进来,了解了中国这个“世界市场”。以广交会为舞台,外贸大省广东率先体验到了在开放大势中谋自身发展的骄傲,在广交会为世界提供新机遇的同时,制造大省广东也将凭借不断创新的勇气与世界分享市场机遇。
见证举办地广州的蝶变广交会与城市同频共振
65年发展,广交会引领会展业腾飞的同时也助推了城市的飞速变化,见证了举办地广州的蝶变。
“广交会”之名源于何处?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主任储士家介绍,当年在一次接待外商的过程中,由于“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名字太长,周恩来总理答应以展会举办地广州命名,从此便有了广交会。
1957年至1966年,广交会成为新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窗口之一,打通了对东南亚乃至对西方的贸易通道。
在向外打通外贸动脉的同时,诞生于广州的广交会,也刺激着广州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随着广交会规模的日渐庞大,来往客商数量之多令当时广州的酒店供应告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979年到1984年,广州兴建和改造了大批宾馆酒店,广州一度成为全国五星级酒店最多的城市。
进入21世纪后,广交会展馆从珠江北岸来到了珠江南岸,从2008年起,广交会开始在如今的琶洲广交会展馆举行。
“上世纪90年代末的广州出现了很多发展上的瓶颈,那时建设广州国际会展中心的决策是广州在酝酿的大格局转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孙一民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在他看来,琶洲展馆建设的决策纳入了当时广州的大战略格局中,是广州城市规划的一步“先手棋”。
广交会给广州带来的,不仅是新奇的事物、更为完善的城市配套、更加快速的城市规划发展,更有会展带来的链式产业发展——从酒店住宿到餐饮食品,从交通运输到仓储,从公关到翻译,广交会的发展带动着与会展有关的经济产业链蓬勃发展。同时,也有无数人在这里觅见了人生新的机遇。
“刚刚毕业的时候,正好赶上了公司招聘英语翻译,那个时候一大工作任务就是参加广交会。”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李畅在毕业后进入了一家生产玩具的外贸公司,作为翻译参加了数届广交会,也在广州扎下了根,“没有广交会,也许就没有那么大的人才需求,也就不会有今天留在广州的我”。
见证中国经济的腾飞广交会与时代共荣共生
65年峥嵘,广交会搭建经贸交流大平台,推动了展品的发展、贸易方式的变迁、展会规模的不断扩大……广交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它与中国时代共荣共生的写照。广交会创新的脚步,始终与中国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在首届广交会到会的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23位采购商中,80%的对外贸易是通过政府协定、易货记账、进出平衡的方式进行。而到了第二届广交会,成交额已达到6933万美元,大约相当于首届广交会的4倍。
1957年到1977年间,广交会通过展销结合、就地看样、当面成交的贸易形式,为国家出口创汇和购进国家所需物资作出了巨大贡献。从1965年开始,广交会年出口成交占全国外贸年出口总额30%以上,1972年、1973年占比均超过50%。
在这之中,港澳商人是创汇的关键。人称“欢叔”的港商李欢向羊城晚报记者回忆道,尽管广交会初期可供采购的商品屈指可数,港澳商人往往花半天就谈完生意。但在“欢叔”和他的同伴们看来,参加广交会,就是希望为祖国创造外汇、谋求发展。
改革开放的号角响起,与时代共荣共生的广交会,也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2003年,广交会首次推出线上广交会,建立跨国采购平台;2007年,广交会增设进口展区,从单向出口平台向进出口融合的双向平台转变;2008年,广交会设立品牌展区,加快从出口贸易单一功能平台向综合功能平台转变……
再过数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第130届广交会即将举办。“这届广交会不仅对中国的对外贸易的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世界经济在疫情之后逐步恢复增长意义重大。”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疫情背景下,世界对于中国的产品依然有持续稳定的需求,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并没有因为疫情而有所弱化,130届广交会的举办,也说明中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既希望借助广交会的平台继续扩大出口,也将凭借广交会的平台增加进口,从而彰显中国作为庞大的消费市场对于国际商品进口的稳步增长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见证中国制造升级广交会与企业共鸣共进
65年耕耘,广交会不断创新的根基来源于中国制造的力量。作为中国制造重要生力军,民营企业也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迎来了无数机遇。毋庸置疑,广交会是民营企业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舞台。
1993年,广交会组团方式作出重大改革,由以往的国家外贸专业总公司组团和设立专业场馆为主,改为主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外经贸委(厅)外贸局组团和布展。
6年后的春交会上,民营企业首次以正式身份参加广交会。自1999年起,广交会参展企业包括外贸专业公司、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等,参展主体由单一走向了多元。民企、外企等各类企业纷纷拿到了广交会“门票”。第98届,民营企业参展数首次超过国有企业。
如今,民营企业已成为广交会舞台上的主角。第129届广交会共有境内外参展企业近2.6万家,其中,生产企业和民营企业占比分别达到49.3%、86.8%,成为主要参展主体。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