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多坟山”古代墓葬群考古发掘出的随葬品。廖忠志供图
【资料图】
“经考古发现和发掘,三亚‘多坟山’墓群是海南迄今面积最大的古墓葬群。”4月25日,海南省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部馆员廖忠志向海南日报记者介绍道,整个墓葬群的延续时间自宋朝至民国,与崖州古城兴盛时间相符,也与崖州学宫开始发挥作用的时代背景相符。它为研究海南历史、地方经济、文化事业及人口变迁等提供了翔实的文物资料。
墓葬总量共301座
“多坟山”古代墓葬群位于三亚市崖州区崖城镇拱北村北部的荒地和林地中。东临宁远河,南邻海南西线高铁。由于历史的原因,村旁的高地上埋葬了众多的古代墓葬,而且十分集中,当地百姓将这片区域取名“多坟山”。
2021年,为配合三亚到乐东的西线高铁与货运专线施工建设,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等单位组成考古勘探队,海南省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部研究馆员王育龙带队,已经发现和挖掘很多座墓葬。此次发现的墓葬总量共301座,发掘了183座墓葬。考古勘探面积总量约3.2万平方米。
本次发掘的墓葬都为竖穴土坑砖室墓,墓向以南北向或东西向的居多,平面均呈长方形,直壁平底,墓内一般都填满黄褐色沙土,仅有个别墓中填有红褐色沙土,这应当与当时砌筑墓葬时使用的红色墓砖有关。墓壁砌筑的砖的层数有二层至五层不等,墓砖的形状有长方形、方形、梯形等,墓砖以青砖为主,另有少量红砖。
墓室四壁一般是用墓砖竖向平铺砌筑而成,直壁平底,有的在墓穴外端砌有一小方砖台。多数墓内为砖底,一般是用长方砖错缝横向平铺,个别的墓底则铺砌方砖;另有部分墓葬为黄褐沙土底。按墓葬的外形和规模大小不同,这些墓葬分为大、中、小三型,其中以大型墓和中型墓为多, 小型墓较少。
墓葬涉宋明清多个朝代
“在有拱顶的个别墓葬的券砖上刻画着‘左一’‘左二’‘右三’‘右四’等表明方位及序号的字样,还有‘左日’‘左过’‘左青’‘左窗’‘右莫’‘右青’‘右春’等文字内容,将这些内容似乎可组合为‘白日窗前过,青春不再来’的美妙诗句,具有明显的元代特点。”廖忠志表示,经过发掘的“多坟山”墓群中应是包含有宋、明、清及民国等不同时代的墓葬。其中,明、清墓葬较多,宋代及民国墓葬较少,不排除个别墓葬为元代时期的。
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主要有银器、铜器、铜钱、铁器、玉石器、瓷器、陶器及砖瓦等。银器只有簪;铜器器型较多,有簪、耳环、钱币等;瓷器仅有青花碗;玉石器为穿孔小白珠;陶器有带盖釉陶罐、泥质灰褐陶罐、带流盖罐等;铁器都为棺钉;瓦有板瓦、筒瓦两种;出土的铜钱中,有宋代元丰通宝、政和通宝、治平元宝,明代洪武通宝、万历通宝及清代乾隆通宝等三个朝代钱币,另还发现两件石墓碑。
有助于了解崖州文化
“此次发掘出的183座墓的墓葬形制、构筑方式很有特点,对了解三亚地区的丧葬习俗、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很有帮助。”廖忠志说。
“多坟山”古代墓葬群考古发现,有的墓葬砌筑规整、结构讲究、用材高标准,反映了墓主人一定的经济基础;有的墓葬用材较杂,只有一排盖顶砖,且一半为平砖;还有的墓葬甚至用不起墓砖,只以河边随处可见的河卵石堆筑,表明墓主人较低的经济水平。
廖忠志透露,随葬品的数量反映了当时时代的薄葬习俗。无论是规格较高还是较低,“多坟山”古代墓葬群随葬品都不甚丰富,一方面可能说明这批墓葬的等级不高,另一方面也表明社会的薄葬传统。墓葬的构筑方式反映了三亚地区的丧葬习俗,以砖室为主,专用的拱顶石盖顶,前挡墙较高且延伸成地面祭台的形制不同于其他地区,尤其是在内地不见,反映了当地特殊的墓葬构筑方式。墓葬的排列说明了社会变动较为剧烈。所有墓葬均开口于二层下,但墓葬的排列方式规律性不强,很难以墓向、形制划分不同的墓葬分组,甚至也难以判定为家族墓地。
“目前考古发掘的随葬品都在当地妥善保管,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我们有望在即将建设的历史文化展示中心等地向公众展陈部分物品,以期更好地展示、推广崖州文化。”三亚市崖州区旅文局局长林海涛说。
三亚“多坟山”古代墓葬群考古发掘出的随葬品。廖忠志供图
“经考古发现和发掘,三亚‘多坟山’墓群是海南迄今面积最大的古墓葬群。”4月25日,海南省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部馆员廖忠志向海南日报记者介绍道,整个墓葬群的延续时间自宋朝至民国,与崖州古城兴盛时间相符,也与崖州学宫开始发挥作用的时代背景相符。它为研究海南历史、地方经济、文化事业及人口变迁等提供了翔实的文物资料。
墓葬总量共301座
“多坟山”古代墓葬群位于三亚市崖州区崖城镇拱北村北部的荒地和林地中。东临宁远河,南邻海南西线高铁。由于历史的原因,村旁的高地上埋葬了众多的古代墓葬,而且十分集中,当地百姓将这片区域取名“多坟山”。
2021年,为配合三亚到乐东的西线高铁与货运专线施工建设,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等单位组成考古勘探队,海南省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部研究馆员王育龙带队,已经发现和挖掘很多座墓葬。此次发现的墓葬总量共301座,发掘了183座墓葬。考古勘探面积总量约3.2万平方米。
本次发掘的墓葬都为竖穴土坑砖室墓,墓向以南北向或东西向的居多,平面均呈长方形,直壁平底,墓内一般都填满黄褐色沙土,仅有个别墓中填有红褐色沙土,这应当与当时砌筑墓葬时使用的红色墓砖有关。墓壁砌筑的砖的层数有二层至五层不等,墓砖的形状有长方形、方形、梯形等,墓砖以青砖为主,另有少量红砖。
墓室四壁一般是用墓砖竖向平铺砌筑而成,直壁平底,有的在墓穴外端砌有一小方砖台。多数墓内为砖底,一般是用长方砖错缝横向平铺,个别的墓底则铺砌方砖;另有部分墓葬为黄褐沙土底。按墓葬的外形和规模大小不同,这些墓葬分为大、中、小三型,其中以大型墓和中型墓为多, 小型墓较少。
墓葬涉宋明清多个朝代
“在有拱顶的个别墓葬的券砖上刻画着‘左一’‘左二’‘右三’‘右四’等表明方位及序号的字样,还有‘左日’‘左过’‘左青’‘左窗’‘右莫’‘右青’‘右春’等文字内容,将这些内容似乎可组合为‘白日窗前过,青春不再来’的美妙诗句,具有明显的元代特点。”廖忠志表示,经过发掘的“多坟山”墓群中应是包含有宋、明、清及民国等不同时代的墓葬。其中,明、清墓葬较多,宋代及民国墓葬较少,不排除个别墓葬为元代时期的。
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主要有银器、铜器、铜钱、铁器、玉石器、瓷器、陶器及砖瓦等。银器只有簪;铜器器型较多,有簪、耳环、钱币等;瓷器仅有青花碗;玉石器为穿孔小白珠;陶器有带盖釉陶罐、泥质灰褐陶罐、带流盖罐等;铁器都为棺钉;瓦有板瓦、筒瓦两种;出土的铜钱中,有宋代元丰通宝、政和通宝、治平元宝,明代洪武通宝、万历通宝及清代乾隆通宝等三个朝代钱币,另还发现两件石墓碑。
有助于了解崖州文化
“此次发掘出的183座墓的墓葬形制、构筑方式很有特点,对了解三亚地区的丧葬习俗、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很有帮助。”廖忠志说。
“多坟山”古代墓葬群考古发现,有的墓葬砌筑规整、结构讲究、用材高标准,反映了墓主人一定的经济基础;有的墓葬用材较杂,只有一排盖顶砖,且一半为平砖;还有的墓葬甚至用不起墓砖,只以河边随处可见的河卵石堆筑,表明墓主人较低的经济水平。
廖忠志透露,随葬品的数量反映了当时时代的薄葬习俗。无论是规格较高还是较低,“多坟山”古代墓葬群随葬品都不甚丰富,一方面可能说明这批墓葬的等级不高,另一方面也表明社会的薄葬传统。墓葬的构筑方式反映了三亚地区的丧葬习俗,以砖室为主,专用的拱顶石盖顶,前挡墙较高且延伸成地面祭台的形制不同于其他地区,尤其是在内地不见,反映了当地特殊的墓葬构筑方式。墓葬的排列说明了社会变动较为剧烈。所有墓葬均开口于二层下,但墓葬的排列方式规律性不强,很难以墓向、形制划分不同的墓葬分组,甚至也难以判定为家族墓地。
“目前考古发掘的随葬品都在当地妥善保管,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我们有望在即将建设的历史文化展示中心等地向公众展陈部分物品,以期更好地展示、推广崖州文化。”三亚市崖州区旅文局局长林海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