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高等教育阶段是关键阶段,而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教育和小学教育则起着重要的启蒙性和基础性作用。因此,致力于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不仅是高等教育的使命,也是基础教育的使命。

明确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原则。在创新人才培养的高中教育阶段,我们做了多年的探索。实践发现,有几个原则需要明确。

第一,阶段性原则。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个性特征和能力才干初步显现,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特殊意义;第二,普适性原则。创新教育不是要针对个别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普通高中学生。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潜能,教育的功能就在于使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第三,先进性原则。我们在实践中遵循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开发课程,开展了基于“三环天才理论”和“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引领下的创客教育;第四,时代性原则。学校整合社会创新优质资源与学校资源,运用数字制造技术和“互联网+”,在STEAM教育背景下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培养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第五,选择性原则。要基于准成年人的身心特征,结合高考改革对于学生选择能力的培养要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平台,满足多层次的创新人才发展的需要。

构建吸引创新人才的场域。要营造一种“创新环境”。教师应珍视学生们的探究兴趣,尊重多种思维方式,认可学生的多元智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实践活动等,开展辩论、实验、讨论等方式的教学,注重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双重培养;评价方式要多元化,注重质性评价,应重视那些无法精确量化的指标。

要建立动态的培养管理体系。特色高中可以为对某些领域兴趣浓厚、志向明确的学生适合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和深度培养,也有利于创新人才在同一环境下的聚集式发展;要将专业英才、高校师生引入中学担任导师。导师可以利用其专业知识、前沿视野、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精神等;与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人建立合作关系,为创新人才提供支持和指导。

要确立创新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政府主导,监督落实。要将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长期坚持,不能只有实验没有推广的落实。现在是想法多实践少,实验多推广少,短期研究多长期坚持少;集中力量,共同开发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资源。避免各自为战,重复研究。以开放共享的理念,开发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资源系列课程,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

总之,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全方位进行建设。我们应根据实际做出有效分析,牢牢树立创新教育的价值理念,为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适应国际发展需要的创新之路。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十二中联合学校总校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