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见方寸,一茶现万千。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茶、种植茶树,并且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在茶的故乡——中国,茶历经数千年的演化,从种植到采摘到加工到品饮,已然在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卷轴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则是这卷轴里不容忽视的存在。
在2008年版的国家标准中规定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区分别是云南省的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临沧市、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玉溪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11个州市,75个县市。
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大理则是这个中心的核心地带。实际上,今天在普洱茶主产区发现的许多野生古茶树,大多都属于大理茶。在大理茶被发现并因此而命名的故乡大理,从苍山脚下海拔2200米的感通寺到苍山山麓海拔2400米的“单大人古茶园”,均以大理茶为主。以哀牢山为界,大理茶主要分布在哀牢山的西南,作为栽培型茶树的近缘植物,大理茶自古以来就被当地族群所利用,在云南有着悠久的利用和栽培历史,对其可能的利用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文字记载。
(相关资料图)
而在滇西和滇南茶区,包括大理、漾濞、昌宁、云县、凤庆、景东、瑞丽等,历史上都曾经有过大面积的大理茶园。甚至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大理感通寺品饮过的感通茶,也是用大理茶制作的。
大理茶是珍贵的地方茶树种质资源,能够为茶树的品种选育提供独特的遗传基础,是优质的制作普洱茶、红茶的潜在资源物种,它比中国茶、普洱茶两个茶种性状更为原始,且生存在极为罕见保持完好的原始林中。
大理茶区覆盖了无量山东部、无量山西部、黑龙潭、德安、南涧等种植茶树的山头,大理茶区四季特征更为分明,年降水适中,气候偏干燥,因此该茶区生产的茶叶也就偏苦涩。
在大理世界地质公园苍山东麓、洱海之滨、灵泉溪畔,苍山原始森林之下,高原季风强烈,光照强而时长,空气异常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使在这里生产出的茶形成了独有的“下关味”“下关香”“下关烟韵”等品质特征。
大理下关地处滇西交通枢纽,在历史上内通四川,外达缅甸、印度。是商贾云集,市场繁荣的集镇。下关也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集散地,早在20世纪初,下关就有“永昌祥”等商号在经营茶叶。属于普洱紧压茶类中的下关沱茶,就是1902年由下关“永昌祥”商号成功定型,下关沱茶的加工演变过程源于明代的“普洱团茶”和清代的“女儿茶”,距今已有120年历史。
下关沱茶120年来,从未间断生产和销售,并且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是云南茶业的排头兵,成为中国茶业的一个传奇。在“云南绿色食品牌”战略中,下关沱茶连续三年入选云南省“10大名茶”,下关沱茶集团共有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的“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6个。2020年12月,下关沱茶荣获云南省人民政府表彰的“第四届云南省人民政府质量奖”。
一杯茶,一杯香,一杯好茶会说话。下关沱茶产品中的普洱熟茶——销法沱,有人觉得入口自带一股焦香味和炒糖香,也有人还能品尝出一种微微的梅子酸。这些很细微的感受,因人而异,但其中滋味都是在发酵过程中形成的,毫无疑问,这些滋味都具有鲜明的产区风格,销法沱的滋味也诠释了“下关味”的经典魅力。
百年来,下关沱茶作为边销茶供应西藏、四川等地,促进了边疆各民族的交融。如今的下关沱茶,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对于中国人来说,茶的魅力不只在于味道,更在于与之相关的生活方式。一叶知秋,取一盏“下关沱茶”,在温杯烫盏中,感受满室生香、满齿“下关香”……这种生活方式里除了诗和远方,还有这一杯清茶慰岁月。
云南网记者:张顺鋆
海报制作:段孝钊
部分资料来源:人民政协网中国日报网大理市委宣传部下关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