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昆明为营”系列报道·Nature篇——这里丰富多姿天天是春天
(相关资料图)
新时代春风浩荡,作风革命、效能革命风起云涌,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征途上,争当云南“排头兵”的昆明,步步为“营”,在云南创建一流营商环境中做好表率、争当标杆,让市场主体“赢”在昆明。
昆明如何为“营”?6月29日起,昆明市委网信办、人民网云南频道联合推出“昆明为‘营’”系列报道,用“昆明”的拼音字母“KUNMING”为您一一揭晓答案。
第三个字母N即是Nature,这是四季如春、生态宜居的昆明。
呆在室内如进蒸笼,出门两分钟便汗如雨下,盛夏来临,许多人畅想夏天最幸福的时刻便是“盖着被子吹着空调”。
而在昆明,这样的幸福无需空调即可实现。
“三伏轻棉汗不流”,在昆明过夏天只有一个字——爽。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城区坐落在滇池坝子,平均海拔1891米,三面环山,南濒滇池。低纬度、高海拔的区位让昆明形成了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只有15℃左右。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即使在全国大多数地区都热到“变形”的三伏天里,昆明的夏依旧“特立独行”,适宜的温度、习习的凉风让你清爽“一夏”。
除了天气凉爽,在昆明,夏天也同样是菌子吃到爽的季节。
“红伞伞,白杆杆……”这首爆红网络的魔性儿歌背后,源于云南丰富的野生菌资源以及云南人对野生菌深沉的爱。
气温升高、降雨增多,6月昆明雨季来临,深山松林间的“山野精灵”们纷纷“冒”出头。复杂的地形地貌、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条件,让云南及昆明拥有了种类繁多的野生食用菌。
干巴菌、鸡枞菌、羊肚菌、青头菌、牛肝菌、铜绿菌、珊瑚菌……每日凌晨,近300种从云南各地采摘的食用野生菌汇聚到全国最大的野生菌交易市场——昆明木水花野生菌交易市场。
一朵沾有雨水和泥土的菌子,蕴含了彩云之南大山的灵气,一口鲜香爽口的野生菌下肚,不禁感叹:嗯,这才是鲜美的生活!
生活在春城昆明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古人有言:“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昆明,既是春城,亦是花城。
“千尺梅花千尺潭,春风先到彩云南”。春春天尚未到来时,昆明红塔西路的冬樱花便早早绽放、艳如云霞;及至春节,黑龙潭公园的梅花争相怒放,昆明植物园里的山茶花开满园;待到三四月,花田里的各色玫瑰沁人心脾,轿子雪山上的漫山杜鹃花开正艳;五六月的昆明,盘龙江沿岸浪漫的蓝花楹还未落幕,街头巷尾的三角梅便已盛开。
对于昆明,鲜花已不再是点缀,而是城市的一部分。
蓝天白云、红杉碧水、绿树金叶、红土雪山,昆明的秋天就是一个字——彩。
2020年,昆明已有52.62%的土地被森林覆盖,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更是达到100%,清新的空气造就了“昆明蓝”。秋日的昆明静谧悠然,天空蓝得更为纯粹。
蓝天下,漫步于云南大学校内的银杏道,轻踩在呈贡银杏林间的满地金黄,在黄绿交织的色彩中,享受城市中难得的秋日惬意。
寻秋,在昆明亦可沿滇池环行。此时碧水映天青,沿岸湿地秋意正浓;湖畔水杉层林尽染,渐次画上“红妆”,蓝天、山色、树影与湖波相映成趣。
深秋,在海拔1800米的东川红土地,可见起伏的原野和山坡间色彩斑斓,如云霞落于红土之上。当海拔升至4000米以上,便可在轿子雪山的奇峰峭壁间欣赏山间的雾凇冰瀑、皑皑白雪。
昆明的垂直气候及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样多姿多彩的秋。
初冬的昆明晴朗干燥,暖阳如煦,如果不是翱翔于湖面之上的“冬日精灵”红嘴鸥,昆明实在没有太多的“冬味”。
自1985年红嘴鸥首次来到昆明越冬,昆明人就与这群白色精灵相遇、相识、相守,春城的暖意,也让这里成为红嘴鸥最温馨眷恋的家园。
曲径通幽处有着兰花馆、食虫植物馆、隐花植物馆、草木百兼馆、种子博物馆……在昆明,有这样一处“绿野仙踪”,这里便是保存了2500余种特色植物的温室“扶荔宫”。
“扶荔宫”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温室。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11年)曾建于上林苑中,用于栽种南方佳果和奇花异木,以种有荔枝而得名。1986年,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借用此典故,为这所新建于昆明植物园的温室群命名为“扶荔宫”。
2021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举行,昆明成为中国第一座举办这项大型国际会议的城市,“扶荔宫”便是此次COP15生物多样性室外展览展示项目之一。
“腊月可无裘,三伏轻棉汗不流,梅绽隆冬香放满,柳舒新岁叶将稠。”四季如春的昆明鲜花常年开放,草木四季常青。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风光水”、鲜花、旅游等产业在昆明蓬勃发展。
来昆明吧!这里,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市。
出品人|祝鸿伟
统筹|李发兴
策划|刘怡
采写|刘怡、程浩、符皓、曾智慧、蔡树菁
视频制作|刘怡
视频来源|李发兴、蔡树菁、云南大学、呈贡区融媒体中心、安宁市融媒体中心、云南斗南花卉产业集团、昆明石林风景区
视觉设计|李发兴、刘怡
宣推|虎遵会
联合出品|昆明市委网信办、人民网云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