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高,教育、医疗、道路、文化等领域建设加快推进,但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为此,应着力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城市群改革协同推进机制,推进城市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推动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加强城市群包容性发展的金融支持,确保长三角包容性发展城市群建设蹄疾步稳向前推进。

从内涵看,包容性发展城市群是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进入这一新阶段的城市群建设内涵更为丰富,既包括传统推动城市群经济发展、要素聚集、产业集群等内容,更包括对城市群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建设的新要求。因此,处于这一阶段的城市群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包容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包容性发展城市群建设是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经济增长保持一定增速基础上实现的共享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保持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和一定增速为城市群包容性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提供了重要依托。更重要的是,包容性发展城市群对经济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该理念下,城市群发展应当更加自主自觉地从依赖资源和要素投入的传统增长模式转向更加依赖要素聚集、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集成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上。

另一方面,包容性发展城市群绝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要超越经济发展,关注更宽广的社会、民生、治理、文化等领域,实现城市群发展“质”的提升。从外延看,包容性城市群发展在经济建设之外,还包括教育、医疗、交通、城市环境、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推动城市群包容性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市群的共享发展。

当前,长三角城市群包容性发展正在稳步推进过程之中,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存在阶段性的问题。究其原因,这一局面的形成既受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影响,又受社会、文化以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对此,应当在全面分析和评估基础上,扬长补短、守正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包容性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一)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高,城市群空间经济呈“伞形”结构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该地区工业基础扎实,产业平台健全,科技水平总体较强,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条件。从产业平台看,2018年江苏、上海、浙江和安徽每千万人口的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均排在全国前二分之一,省级开发区数量更是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占据明显优势。与此同时,长三角在自贸试验区建设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上海临港新片区改革创新工作扎实推进。

从创新能力看,长三角城市群是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先地区之一。2018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R&D经费分别为1359.2亿元、2504.4亿元、1445.7亿元和649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4.16%、2.7%、2.57%和2.16%,均超过全国平均2.19%的投入强度,在全国排名第2位、第4位、第6位和第8位。充足的经费保障为长三角创新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以说,长三角城市群具有强烈的创新驱动特征,为城市群包容性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和竞争优势。

从产业竞争力看,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体系健全,在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据统计,长三角城市群集成电路产业占全国的50%。根据戴德梁行分析报告《2019年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白皮书》发布的长三角城市群产业投资环境指数,在长三角地区,上海长三角领头羊地位稳固,南京、苏州、杭州三市位列第二梯队。第三梯队代表城市为无锡、宁波、南通、合肥等城市,近年发展势头迅猛。

从总体经济布局看,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呈现以上海为顶点,以“苏锡常”延至南京、合肥、芜湖,南通延至徐州,宁波延至杭州为骨架的“伞状”推进态势,“东重于西、海重于陆”格局突出。从发展动力看,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以上海等核心城市为引领,以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为支撑,各类城市共同发展的动力系统。城市群包容性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主要任务在于处理好“东西”“海陆”关系,利用伞状经济格局实现经济包容性发展的“涓滴”带动效应。

(二)教育资源分布总体平衡,“中心地”分布特征突出

从教育资源看,长三角城市群呈“大分散、小集中”的“中心地理论”的分布局面。所谓大分散,是指教育资源在四个省市呈总体平衡的分布格局,并未集中到某个省市;所谓小集中,是指教育资源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安徽3省省会及上海市,形成以上述4大城市为节点,以苏锡常、温州、宁波、徐州等为支撑,以其他地市为基础的教育资源布局特征。此种分布格局符合“中心地”的布局特征,受人口分布和行政力量的影响比较明显。从未来看,推动教育资源在各省内部进一步优化布局,实现省际教育资源共享共建,是长三角城市群包容性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医疗资源分布“东重于西”,省内不平衡问题有待解决

医疗卫生服务是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促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对长三角城市群包容性发展意义重大。长三角城市群医院等医疗资源的分布呈“东重于西、重点集中”的特征。从省域布局看,上海、浙江、杭州医疗资源相对丰富而安徽医疗资源相对稀缺;从城市看,上海,浙江的杭州、宁波、台州、温州,以及江苏的南京、南通、宿迁医疗资源比较集中,资源分布的省内差异依然存在。

产生这一分布格局的因素有三:一是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医疗资源的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比较明显的空间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上海、苏锡常、南京、杭州、宁波以及合肥等地医疗资源相对集中。

二是行政力量对布局的影响。从中心地理论看,行政力量对公共服务的布局具有重要影响,这在医疗资源的分布上也有所表现。除上海外,江苏、浙江、安徽的医疗资源都具有向省会集中的分布特征,这是比较普遍的分布规律。

三是历史因素对当前的影响。医疗资源等的分布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和历史传承,因此,当前的医疗资源布局受历史上布局特征的影响比较明显。从未来的发展看,长三角城市群包容性发展要求医疗资源更多按照人口进行布局而不是按照政区进行布局,因此,打破医疗资源区域阻隔,促进城市群内部优质资源流动,推动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未来一个时期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道路交通能力建设“强干弱枝”,关键梗阻有待突破

长三角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具有明显的“强干弱枝”的分布特征,即上海、苏锡常、南京、芜湖、合肥一线构成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干,同时沿着主干向南、北和西部方向延伸。

从省域看,上海与江苏、安徽的核心地区交通情况普遍水平较高,而浙江则有待进一步加强。形成这一道路交通建设格局原因有二:一是受全国主要交通干线布局的影响。长三角城市群作为全国交通和经济版图的一部分,其交通格局势必受全国交通布局的影响。二是受经济和市场力量的影响。经济发达程度高、人员物资往来密切的地区交通更为便捷。这也反映出上海与“苏锡常”延至合肥等干线地区经济联系较为密切,而与杭州等城市群的浙江部分的联系有待加强,破解湖州、嘉兴两大“要塞”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从发展看,如何加强长三角城市群关键节点城市交通便利性是下一步长三角城市群包容性发展的重要任务。

(五)文化资源布局向中部集中,“南重于北”现象明显

当前,长三角城市群文化资源布局呈现“中部集中、南重于北”的特征。首先,以上海、“苏锡常”、南京、杭州、合肥一带为主要区域的中部区域文化资源比较集中,无论是博物馆还是图书馆的分布都具有这一特征。同时,从南部格局看,以安徽和苏北为核心的北部区域文化资源相对稀疏,资源空间布局仍不够平衡。

这一格局的形成既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也有历史和社会因素。首先,文化建设离不开经济建设的支撑,高度繁荣的城市文化是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经济和产业基础之上的。上海和苏锡常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先行一步,走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前列。其次,文化建设拥有历史文化积淀,明清以来江南文化相对繁盛,民国时期上海更是东亚国际化大都市,文化积淀比较深厚。

用发展的眼光看,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建设下一步的主要方向在于在保持并推动上海、“苏锡常”等地区文化繁荣发展态势基础上,下大力气推动安徽、苏北以及浙江中南部地区补齐文化短板,促进长三角城市群文化生活协同推进、共同繁荣。

推荐内容